日期:2017年9月7日

东台简史(转载)

原作者:轻选绿叶@xici
原文地址:http://www.xici.net/d133771467.htm

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到处郁郁葱葱,听不到一点街市的噪音,温馨湿润的海风,吹拂着面颊,人不禁有些醉意,这是东台海滨;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市声攘攘,到处是建设工地,随处是面带微笑的人们,这是东台台城。

北纬32°33′—32°57′,东经120°07′—120°53′的黄海之滨,有一座面积2380平方公里,人口115万的城市。这座城市叫东台,无论怎么看,东台都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这座城市曾有盐商云集、物阜民丰、名人荟萃被称为“小扬州”的辉煌过往,也有经济发展较慢要以东台析出的海安县为学习目标的尴尬现状。东台曾经盐业发达,富甲东南,东台曾经名人辈出、光耀华夏;东台古属扬州、今属盐城,东台人对此腹诽较多,“台独情节”为何这么多年不见消解,也引起省内其他地区的不解……透过尘封历史迷雾,让我们走近东台……

一、先有西溪,后有东台

东台人都知道,“先有西溪,后有东台”,西溪位于东台台城西侧,距东台市中心约2KM,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刘邦封其兄之子刘濞为吴王;刘濞为“汲海水煮盐”,设置西溪等盐场,因盐业发达,人烟逐渐稠密。50多年后,于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设立了临淮郡(今安徽合肥)广陵县(故址在今江都西北)西溪镇(同时设海安镇)。公元前117年(汉元狩六年)设海陵县(今泰州),西溪镇为海陵属地,煎盐之区。至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置海陵郡(时郡治在东台时堰西一带)下辖宁海、建陵、蒲涛、临江、如皋5个县,宁海县治设西溪镇,管辖现在的东台、梁垛、安丰、富安、栟茶(今属如东县)、角斜(今属海安县)一带地区。建陵县为北方侨置县,原置江苏沭阳县境内,时县治侨置在东台溱东青蒲一带,蒲涛县位于今如皋市白蒲地区。

西溪作为宁海县县城,下辖沿海盐场。“煮海兴利、穿渠通运”。盐业兴盛,人口稠密,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到唐高祖武德九年,西溪一直宁海县城所在地,宁海县先后并入过如皋、海安、蒲涛、临江诸县。可见当年宁海县所辖地域之宽广。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宁海县并入海陵县(今泰州),前后历时215年之久,经历东晋、南北朝、梁、北齐、隋、唐几个朝代的动荡更迭。公元937年(南唐烈祖升元元年)置泰州于海陵,设海陵盐监驻“泰州东北之东台场”,监管南至长江,北至盐城,东至大海,西至泰州的这片广博大地上的八个盐场。东台之名从此见于史籍,东台之名取地处泰州之东,而地势高于泰州之意,东台一度为淮南盐区的食盐集散地。明时盐运分司亦驻东台场,清时设盐课大使,民国初年东台场并于何垛场,改名东何场。宋时,东台也称“东亭”,因煎盐亭灶林立,多达亿所,故名。公元974年(宋开宝七年)海陵监移如皋,设西溪盐仓,管理沿海各盐场,西溪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杰出的文人、政治家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相继在此任盐仓监的盐官,与西溪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和传说。所以,西溪发展到北宋时期,经济、文化已经较为发达。直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间,泰州的西溪镇仍设置宁海乡,辖梁垛、富安、安丰、栟茶、角斜、何垛、丁溪、草堰、白驹、刘庄等十座盐场。

西溪人杰,北宋年间,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曾在西溪任过盐仓监,政声四扬,后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副宰相)。他的那首名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写在西溪任上,西溪书院为晏殊所建,是江苏最早创建的书院。晏殊开创西溪书院,讲习教育,慕名前来听他讲学者甚众,为此他深得贫苦百姓,尤其是盐民后生的崇敬。晏殊一生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宋仁宗时,他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宰相)。人们为了纪念他,曾将西溪称为晏溪。

吕夷简(978-1043),字坦夫,北宋寿州人(今安徽寿县)。景德四年(1007)吕夷简任西溪盐官,吕夷简和当时西溪百姓一样爱种牡丹花,手杆一株上品,娇艳无比。后人建一座思贤亭,以表怀念。当年他赏花怀作七绝一首吟咏牡丹:
异香浓艳压群苑,何时栽培近海涯?
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候家?
这首词吐露了他的怀才不遇之怨。后升迁两度任宰相,为民办事,颇有建树。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接任西溪盐官,友人劝他:西溪乃海隅僻地,盐官职小,不要上任。他不以为然,毅然赴任,写有《至西溪感赋》云: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东台境内的海盐发展到了北宋是兴旺时期,历史证明这一时期的海盐产量和数量、税赋在全国有着显赫的重要地位,所以从西溪盐官走出去得到朝廷重用和提拔,是证明西溪盐官综合能力和对朝廷的贡献,果然,范仲淹后来也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范仲淹在西溪,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他目睹海潮肆虐,后出任兴化县令,主持修堤事宜,历经四年艰辛,终于筑成180华里的大海堤,人们不忘他筑堤功绩,称他筑的堤为”范公堤”。西溪盐官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入朝为相,人称为”西溪三杰”,被传为千古佳话。东台市为了纪念范仲淹,曾经建有“范公镇”,现因台城扩大,已经并入东台镇。

西溪地灵,省市文保单位达10处之多,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监造的海春轩塔(又名广福寺塔),像位远古的老人,始终屹立在西溪的沃野之中,他见证着南黄海的东迁。沧海桑田,岁月流逝,风雨中的海春轩塔屹然挺立,传承着东台的文明。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护国禅寺,位于西溪的晏溪河南,通圣桥下,与海春轩塔毗邻。据《西溪镇志》记载,泰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佑年间(l056年),迄今己有953年。它是东台13名寺之一,也是苏北地区的名刹。泰山寺南北长199.9米,东西宽194米,占地38800平方米,殿房99.5间。寺内的汉刀、唐戟为镇山之宝,还有小金菩萨、玉佛珠子、石刻、书画等名贵文物。泰山寺有“一寺五庙”之说。寺内建有天王殿、地王殿、大雄宝殿和镇山女神的碧霞宫,两侧还建有关帝(后改为关岳)、太君、华陀、鲁班、神农五庙。

通圣桥是西溪三座宋桥之一,为宋代纵联单孔无铰拱形砖桥,桥基及拱顶为条石对缝所砌.通圣桥长22米、拱高5.5米、中宽5.2米、堍宽6.7米。3座桥明、清曾经修建过。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至今仍保持着原桥的基本结构。

八字桥位于西溪的雄河(又称鱼行河)和晏溪河上,因两桥相联,呈“八”字形,故被人们称为“八字桥”,八字桥现为东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字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两桥相连,沟通两河三岸,有“一步两顶桥”美誉。这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中并不多见,古人曾叹为“制造奇迹,不知其所以然”。桥身所刻“通济桥”、“广济桥”字迹浑厚雄朴,线条柔中见刚,加之刻技精湛,极有气韵,据传,乃范仲淹手迹。

至今东台境内特别是西溪及周边各古盐场随处可查证到当年海盐生产、运输、集散、管理,供天神的器物和北宋范公在这天禧五年后在西溪的岁月留痕和遗迹物器等。